分类的教案8篇

时间:2025-11-11 作者:Animai

通过教案的反复实践,我们能够找到更优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案中的合理运用,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生机,下面是58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分类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分类的教案8篇

分类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

蒙氏活动《垃圾分类》就是根据活动"美丽的环境"而产生的,它结合活动区教学,渗透多元智能理念,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发出"争当环保小卫士"倡议书,倡议幼儿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乱扔垃圾,,爱护大自然。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幼儿影响我们的家长和我们一起关爱环境,不乱扔垃圾,把垃圾进行分类,像塑料、纸制品、玻璃制品这些可以循环再造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减少资源的浪费,造福社会。

活动目的:

1、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

2、认识减少垃圾的方法。

3、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4、学会垃圾的分类。

活动准备:

各种材的`废旧物品制、托盘、小筐、数字卡、字卡(塑料、玻璃、纸制品)、按摩球、工作毯、座垫。

活动过程:

1、走线:幼儿听着柔美的轻音乐跟老师走线,逐个拿按摩球边走线边按摩手掌,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音乐声音渐小,幼儿和老师一起坐在线上谈话、讨论。

(1)老师为什么请幼儿将家里不要的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来放到门口的垃圾分类箱里。

(2)如果不把这些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来,我们会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

(3)请幼儿说说,自己以后会怎么做,怎样来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3、听欢快、热烈音乐走线,并进行一些小的音乐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4、取工作毯和小座垫。

5、老师操作蒙氏教具。

(1)将装有垃圾分类教具的托盘放在工作毯上,逐一将物品取出放在工作毯上,将托盘放在工作毯一侧。

(2)教师先将分类箱上的字卡读一读,然后将盒中物品,按分类箱上的文字分类放在垃圾分类箱中。

(3)数一数,每个垃圾分类箱理的物品,并配上相应的数字卡。

(4)分类工作结束后,将活动材料重新放回托盘中,将托盘放到蒙氏柜中。

(5)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另一老师进行观察并纪录。

(6)听音乐,幼儿收教具和工作毯,蒙氏工作结束。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分类的教案篇2

一、设计意图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人们已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都积极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家的环境危机感和环境意识。如何让幼儿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呢?通过认识无毒无害的废旧物,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并通过分类操作,从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无毒无害的废旧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也是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因而,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抓起。

二、活动目标

1.愿意为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学会给垃圾分类,能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类处理垃圾。

难点:如何正确的合理处理垃圾。

四、活动准备

ppt 、《地球哭了》图片、《鲸鱼哭了》视频。

五、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察地球妈妈哭了的图片,引出

1.观看环境污染的图片,了解垃圾的危害。

2.教师播放《鲸鱼哭了》视频,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出示四种垃圾桶,引导幼儿认尸圾分类的标志

1.告诉幼儿四种垃圾桶分别装的是什么垃圾。

2.教师引导幼儿垃圾分类。

(三)操作小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垃圾分类知识。

(四)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少用塑料袋,改用环保袋,少用一次性餐具。

(五)如何把垃圾变废为宝。

(六)小结:

垃圾给人们和环境带来了危害,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环境,垃圾从我你我做起。

分类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了解垃圾的分类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分析、分类、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垃圾的简单分类,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难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做过垃圾填埋和废电池养花实验

物质准备:做纸浆工具、实物垃圾和三个垃圾桶、录像机、纸和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提问:什么是垃圾环卫工人为什么要每天清扫垃圾呢今天我们捡来的垃圾该怎样处理呢为什么

二、了解不同垃圾的腐化及再利用

1.认识有机垃圾

①提问:菜叶等垃圾腐烂后会有什么用(学习词:有机垃圾)还有哪些也是有机垃圾

②看录像一,回忆菜叶的变化,了解菜叶等垃圾在土中会腐烂,这些垃圾可以慢慢变成肥料,让其他植物长得更好。

2.认识有害、有毒垃圾

①看录像二,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与菜叶的变化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塑料袋不会腐烂,只会越积越多污染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动物不小心吃了会有危险,我们把这些垃圾叫有害垃圾,所以要尽量不用或少用这些东西,保护环境。

②提问: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还有一种垃圾有毒,是什么谁来说说废电池对我们的危害

③看录像三,了解废电池的毒害,知道电池要作特别处理。

④提问:还有哪些也是有毒有害垃圾

3.幼儿观察教师做纸浆实验,认识可回收垃圾。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纸可以化成纸浆再造新的纸,纸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学习词:可回收垃圾)

提问:可回收垃圾还有哪些

三、垃圾分类

1.请幼儿设计有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的标志。

2.请幼儿将垃圾分类放入三个桶内。

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查找一些不能确认分类的垃圾资料。将垃圾分类桶放置活动室一角,帮助幼儿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课时是活动――垃圾中的第三个活动,在此之前已经做过了两个实验,所以本课时是整个活动的总结,重点内容的提炼。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通过看录像回忆实验过程、结果和做实验来完成。这主要是考虑到幼儿了解事物的直观性,同时考虑到幼儿对看录像和做实验的极大兴趣,曾经有好几个幼儿来问我什么时候能看看实验录像。直观形象的录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能对内容产生极大的关注,同时,实验的操作性、实践性很强,能让幼儿在亲身体会中获得有关垃圾的常识。本课时的侧重点在于认知和技能,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垃圾的不同特性,从而学会垃圾分类。

二、效果分析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对前两个实验活动做出了总结,幼儿知道了更多关于垃圾的知识,了解了不同垃圾的处理方法,同时学会了简单的分类。活动中,运用的录像和实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的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而分组教学给了幼儿更多的发言机会。垃圾分类标志图的设计更给了幼儿主动参与及继续思考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好!

分类的教案篇4

目标:

1、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准备:

1、用废泡沫、插塑积木等材料布置成的"江山"和"贺村",其中"贺村"里散乱地放着一些垃圾。

2、各类实物垃圾,如香蕉皮、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坏灯泡和杀虫剂、指甲油、摩丝瓶等。

3、5只垃圾分装桶,上贴5种标志4、录像机以及有关垃圾处理的录像带。

4、磁性图片若干,一次性塑料手套若干。

过程:

一、评选"卫生城市"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个地方的环境,启发幼儿说说:你喜欢哪座城市?这什么?如果你住在贺村感觉怎样?

2、请幼儿用贴五角星的形式评选"卫生城市"。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你们不选贺村?如果你住在贺村会有什么感觉?

4、教师小结:贺村满地垃圾,又脏又臭,大家都不喜欢。而江山整洁有序,受人欢迎。你们想知道这个城市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录像。

二、了解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方法

1、教师配解说词,让幼儿观看有关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录像片断,然后说说垃圾车把垃圾送到哪里去了,垃圾回收后可以制成哪些新产品。

2、认识"回收利用"标志。

①出示"回收利用"的标志,让幼儿根据图意猜测该标志的含义,并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一标志。

②讲解"回收利用"标志含义,请幼儿说说: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为什么?(纸、玻璃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造出新的产品。)

③启发幼儿设计"不能回收利用"的标志图,并说说: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为什么?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焚烧或深埋。)

④将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图片按可以回收利用与不可以回收利用分成两类,教师检查幼儿分类情况。

⑤教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回收利用这些物品,就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

3、游戏:看谁做得对。教师说出某一垃圾的.名称,如果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幼儿就做形似的动作;如果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做形似"X"的动作。

三、将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作进一步分类1、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地处理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2、出示贴有标志的5只垃圾分类装桶,请个别幼儿将垃圾按标志分类。

3、组织幼儿戴上手套清理贺村的垃圾,并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参与到活动来,一开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们生活中的垃圾袋,从里边出示一些常见的垃圾,将孩子带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戏法,请小朋友尝试根据u盘中的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体验垃圾分类,作为导入环节,从本次课孩子们的表现看是比较好的。

分类的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班级有些孩子还有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懂得垃圾如何分类,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给垃圾分类。

2、保护环境,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3、喜欢并能动手制作陀螺。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学难点:独立制作出陀螺

活动准备

剪好的废纸盒若干;彩笔、铅笔每人一支;ppt、挂图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

1、师利用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师模仿哭声后问: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在哭?

幼儿自由想象、猜测。

2、师打开垃圾箱在哭的图片提问:小朋友猜猜它为什么哭?

师指名幼儿回答。

3、师再模仿笑声问:又是谁在笑呢?

幼儿回答后,师:是垃圾箱又笑了,它们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儿自由议论:师总结出垃圾箱哭、笑是因为垃圾也要分类,如果不分类就会给地球造成麻烦甚至是危害。

二、观看ppt,给垃圾分类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垃圾该怎样分类吗?(鼓励幼儿大胆发表意见)

2、师播放ppt,小结出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可回收的垃圾有:废弃的纸张、如旧报纸、纸盒等,饮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坏掉的`食物,做饭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废电池、灯管油漆桶等。

3、师出示挂图请幼儿分类:小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垃圾的种类,老师这有很多垃圾卡片,谁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呢?

4、师指名幼儿给垃圾分类,及时表扬、鼓励幼儿。

5、师:如果我们随地扔垃圾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指名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我们都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扔垃圾的时候要给垃圾分类,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地球,更要变废为宝,做环保小卫士,老师收集了很多废纸盒,下面我们一起用纸盒做陀螺吧?

三、变废为宝,制作陀螺

师发放废纸盒等材料,和幼儿一起做陀螺。师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导,重点照顾动手能力差的幼儿。

延伸活动:师幼一起去户外玩陀螺。

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从幼儿身边最为常见的垃圾入手,让孩子们懂得了垃圾给环境、地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从而知道应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同时利用废旧纸盒变废为宝学会制作陀螺。

在活动开始时如果我利用图片等对比的形式,让幼儿看图评价讲卫生和不讲卫生两种情形的对比判断,让幼儿评价他人行为对错中将会队自身行为习惯有更好的引导作用。另外在制作陀螺过程中因为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差,如果鼓励幼儿互相帮助会让他们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及乐于助人的品行。

分类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记,学习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初步了解可回收垃圾的用途

2、头饰小鱼、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个、教学ppt3.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池、果皮、枯树叶、菜叶等。

教学重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认识教学难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

【活动过程】

一、故事图片导入。

出示小鱼图片,讲述故事,小鱼的"家"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小鱼的`家,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激发幼儿收拾垃圾的欲望。

二、教师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记。引导幼儿学习分类。

(出示可回收标记),提问:什么叫可回收?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出示不可回收标记),提问:为什么叫不可回收?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废电池、果皮、枯树叶、菜叶)

三、考一考(教学ppt)垃圾的分类,通过ppt的展示让幼儿加深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游戏《帮小鱼整理家》

集体检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

四、观看ppt图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环保意识。

课后延伸:组成"环保小分队",检查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情况。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探索实践活动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分类的能力活动延伸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起到了家园共育的作用,也让幼儿体验了垃圾回收带来的乐趣。

分类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垃圾分类标记,尝试按标记给垃圾进行分类。

2、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类实物垃圾,如香蕉皮、废纸盒、空易拉罐、矿泉水瓶、酒瓶等。

2、2只垃圾分装桶,上贴2种标志。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活动导入

1)教师带领幼儿在随地丢垃圾的地方走走,提问:"你们看,地上是什么呀?"幼:垃圾。

2)教师:"小朋友想象一下要是你住的地方到处都是这种垃圾,你觉得怎么样?那我们该怎么办?"

3)引导小朋友尝试发言。幼: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教师:"对,我们就应该把这些垃圾宝宝放到垃圾桶里,把它们送回家!"

2、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记。

1)教师展示垃圾宝宝的"家"。

2)尝试让幼儿说说这些图示分别表示什么,教师并进行一定的引导。

教师:"你们看,这就是垃圾宝宝的家———垃圾桶,你们认识它们吗?"让幼儿说说。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认识了这些标记,接下来我们每人选一个垃圾宝宝,把它送回家。"

3、垃圾分类

1)幼儿第一次操作:垃圾分类

2)检查分类情况。

3)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垃圾宝宝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家。"(教师与幼儿一起看,不对的进行讨论,应该放在哪里。)

4)教师:这个桶里面是纸张,它是纸张宝宝的家;这个是塑料袋,它是塑料宝宝的家;是果皮,它是果皮宝宝的家;里面是金属,它是金属宝宝的家。

5)幼儿第二次操作:垃圾分类教师:"现在这些垃圾宝宝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看那边还有许多垃圾,我们把它们也送回家吧。"(幼儿自由选择垃圾,然后一个一个的对垃圾进行分类,教师一旁指导。)

4、教师小结

1)教师:"垃圾宝宝都已经送回家了。那谁能告诉大家把这些垃圾一个个分开有什么用呢?"邀请幼儿尝试回答。

2)教师:"那让老师告诉你们,其实垃圾分类是很重要的,比如喝过的易拉罐可以制作笔盒;废纸可以再加工变成新的纸,小朋友们可以继续画画、写字;塑料瓶也可以再加工变成新的,再灌水;还有这些果皮就被埋在地底下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干干净净的,也让我们的清洁工叔叔阿姨们减少了工作量。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平时不要乱扔垃圾(尝试让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子),做一个环保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能!)那让我们一起从今天做起。

分类的教案篇8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2.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培养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不同地点垃圾桶的图片。

2.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2个。

3.各种垃圾小图片。

4.垃圾存放点视频。

三、活动过程

1、出示视频,感受垃圾带来的污染。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看一看,等下把感受和老师说说哦。

师:好,视频看完了,谁向说点什么?

幼:好多的垃圾。

幼:难闻。

师:你怎么知道难闻?

幼:过来过去的人都捂住鼻子。

师:老师再给你们看一些图片,你看图片又有什么不同。

师:谁来说一下?

幼:第一个垃圾桶又脏又乱,第二个垃圾桶干净、整洁。

幼:第二个垃圾是进行分类。

师:真帮,对了,就是垃圾分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你们互享交流一下。

小结:每天我们的家里会产生许多垃圾,主要有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厨余类、有毒有害类垃圾。

2、问题思考,商讨垃圾处理方法。

师:那们多的垃圾我们怎么处理?

幼:垃圾分类。

师: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垃圾分的标志。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师:老师这儿就有两个垃圾箱,我们快来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颜色不同。

幼:图案也不同。

师:这个图案是标志,一个是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

幼: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大家讨论一下。

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这是可回收标志,这是不可回收标志。回收以后经过特殊处理能再为我们服务的就是可回收垃圾,这样的垃圾应该扔到可回收垃圾箱中;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不可回收垃圾,应该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中。

(2)讨论垃圾分类方法。

师:咱们记录的垃圾要跑进哪个垃圾箱?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来,然后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幼儿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把讨论结果介绍一下?

幼:塑料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

师:哦,原来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是可回收垃圾;厨余类、有毒有害类是不可回收垃圾。

3、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类意义。

师:咱们刚才分的特别好,老师特别佩服你们!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处理?

幼儿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