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5-09-22 作者:Indulgence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6篇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让老师的引导,小组交流和讨论中总结归纳减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有序,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的表现老师给与肯定和鼓励,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法则的贵南过程中,学生通过两组式子的计算,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感悟有理数减法法则最终是转化为了加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应用。接着在课堂练习中,通过学生板演,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的过程,熟悉减法的法则,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法则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学生在你编我答得活动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像老师一样,觉得很权威,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很大,同时也使一节课的达到了最高潮。最后在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与疑惑中结束本节课,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觉得课堂意犹未尽!

然而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于学生的答案预设不够。开始讨论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学生说的答案和我的问题不一致,他们直接给出了4-(-3)=4+3=7.自己对于这样全班一致的答案,一时之间蒙了不知如何去引导到加法运算上来,还是为题设置不够精细,连续性和铺垫没有做好。

2、学生板演之后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用的时间太多,是的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节奏把握不紧凑。

3、自己对于课堂活动没有做充分准备和考虑,学生本身就好动,自制力不够强,活动安排上没有将学生的问题更加细化,活动的步骤不明确,很多学生开始不知发你怎么办,借着活动开始了自我活动,后来才回归课堂,这一环节又浪费了时间,还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任何的收获!

最后,希望自己多看看别人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不断的自我提升,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对于课堂以及学生做更加充分的思考,打有把握的仗!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2

刚上了一节有理数的乘方的公开课,虽然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这节课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我也对这节课做了深刻的反思。

本节课整体设计比较合理,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定义,后一部分使计算。在本节课中定义讲完后即使做了大量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在计算部分应该再多一些练习,同时找同学上黑板展示及时发现学生在做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例如:学生对负数和分数的幂的书写容易出错,那么这一部分应该多练。在计算的书写方面应该规范书写格式。

通过本节课我返现自己在专业语言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语言的组织方面也应该严谨,而自己在这方面有些随意,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规范自己的语言,用精准的数学语言来上每一堂课。

总之,这次公开课我受益很多,更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以后我应该更认真的去研读课本,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熟练进行整数的加法运算基础上,利用计算温差的情境,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预习过课本的同学,在上课时非常急躁地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学会了,因为减法法则实在太简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实际上,学生参与课堂探索,掌握法则只是一方面,弄明白如何得出的法则才是关键。这会为以后学生解决较复杂的计算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难点:1、2-3= 2、-2-3=

3、2-(-3)= 4、-2-(-3)=

学生刚升入中学,学习的数扩充到有理数后,出现了负数,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对于符号的处理有些不清,本节课的教学跨度大,相比前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探究新知部分,学生很容易得出温差是7℃,大部分都是通过数轴数数的方法得出的,也有一部分学生数感较好,尽管如此,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必不可少,这位后面的计算打下了基础。另外有必要复习小学的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为学生利用逆运算提个醒。但是在学生阐述思路过程中,还是很少有学生利用此方法。

所以在引导部分,我采用了小黑板设疑、提问过程。

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标清减法变加法运算过程中的变化:

∵ 4-(-3)=7 4+3=7

∴ 4-(-3)=4+3=7

总结: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一不变“被减数不变”。

这样,在第一节,学生做减法计算时就很容易了,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灵活应变。例如:3-2,8-0等小学就会计算的式子,这时有些同学也会将它们这样计算,我并没有强调这些,因为这样做完全可以,这些知识学生会自己发现的。但是例题讲解,一定要详细,因为可以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书写规范展示。

当然,学生以后还会遇到问题,比如带小括号的减法等,所以关键是以后要讲清楚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和运算顺序。

4个易错点。如:3-8-6-7在进行用运算时需要注意下面4点。

1、运算顺序一般要从左向右进行,把减法变加法。

2、如果要用到运算律,必须先变成加法运算,才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如果看成省略加号的形式,这里的4项中的“-”均认为是“负号”。进行加法交换律时要连同数字前面的.符号,不能只交换数字而不带上符号。

4、进行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括号的位置应该包括数字前面的符号。如(3-7)-(8-6)是错误的。这里的“-”应该包含在括号内。

在两个括号之间要补上省略的“+”号。如(3-7)+(-8-6),括号里的两项-8-6其实是-8和-6进行加法运算。可以向学生说明,如果理解为减法的话,根据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再省略加号会出现重复的结果。 -8-6=-8+(-6)=-8-6 所以对-8-6应该理解为-8和-6进行加法运算。可以认为是省略了“加号”,即两个负数进行加法运算。

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处理符号的能力有所增强,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出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明显。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要求学生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触很深。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生变成一个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大多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上,他们善于思考,但是却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而我们新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于知识的深浅拿捏不好,一不小心就又把知识讲深了,但是我一直又在不断重复的一个错误就是明知有些知识讲的时候不够十分的科学,十分的确切却又迫于无法让学生完全的掌握,而只好“舍卒保車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初一数学老师的一点悲哀。另外,我对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贯彻的有些不到位。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除去课前准备,上课的板演时间,上课的时候提问学生,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起不到什么作用。提问成绩不好的学生,等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有时等不及学生说出答案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有时一节课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真的不多。唉,我也不断反思,想办法,希望以后这样的事件在我的课堂上能越来越少!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温度差)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由小学学段的“被减数-减数=差”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3)=7(1)4+(+3)=7(2)4-(-3)=4+(+3)

通过对比三个式子使学生思考减法计算,引导学生自己举出几个例子来验证下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计算中发现,总结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本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还有些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总弄不清该减去哪个数的相反数,有的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如误解——=—+。因此,给学生总结了a-(+b)=a+(-b)指导学生观察式子,发现在有理数减法的计算中,要把减法变成加法,需要改变的符号有两个,首先把减号变成加号(变加法),然后要把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存在问题:

1.讲解稍微有点多,在本节课上,重在学生练习,本节课老师应该要讲的内容尽量缩短,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

2.对于例题的处理方式应改进。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篇6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前几节课采用的探索、讨论、验证的手段,是本节课继续学习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这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现就几个方面做一下自我反思:

1.引入新课: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所以我对新课的引入就是结合小学以及初一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用乘法引出除法,这种设计既复习了前面有理数的乘法,又合理的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回答计算结果,而且要说明理由,即叙述所依据的法则内容,另外因为题目简单,所以我应机会全部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并适当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点我觉得是做得比较好。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我采用这种讲法,给出三个例题,先让学生练着解题,三个题目都解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这样通过自己的总结也可以印象更加深刻点。所以这种教学思想以后我将试着多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注意道例题讲解时,要注意板书规范,体现除法法则的应用步骤.要一边板书,一边讲述法则的内容,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依据,但应做到心中有数.

3.在探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点上,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个过程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讨论结束后,我做得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没让同学自己说出讨论的结果,没让学生自己分析两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而是由我自己说出来,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这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正是考虑和分析到了这一事实,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并在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