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性演讲稿6篇

时间:2025-08-13 作者:Anonyme

演讲稿的准备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表达与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演讲稿的准备过程也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重要契机,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哲学性演讲稿6篇,供大家参考。

哲学性演讲稿6篇

哲学性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你们好!

海德格尔说:“关于哲学家曾经思考了什么,以及如何思的,为此去获得全面的、渊博的知识,这可能是有用的,但惟独对于哲学化而言,却毫无用处。”

对于哲学知识,如果只是停留于了解,而不去体悟,那么,那知识始终不属于我们自己。并且可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它。尤其是对于哲学化而言,体悟是唯一途径。海德格尔说:“哲学化属于人之生存本身。”对于哲学知识的简单了解,犹如走马观花,看过则过。只有体悟到哲学的本真,才意味着哲学化的开始。但开始并不意味着已然。体悟他人,是渐悟,而哲学化的完成应该是顿悟。所谓顿悟,就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处境体悟出自己的道。渐悟对于顿悟似乎是没有用的,因为顿悟往往意味着渐悟的舍弃。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渐悟又是顿悟的助推力。没有渐悟,顿悟不可能实现。两者犹如火箭和航天飞机,航天飞机须要利用火箭才能升入太空,火箭又必须被舍弃。

哲学化并不遥远,只是须要我们静心去体悟。现在很多同学对哲学不感兴趣,认为哲学化遥不可及。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要说,兴趣不是人生的灯塔。试问,有谁对上厕所感兴趣?我想没有。但是我们每天总是孜孜不倦不止一次往厕所里跑,这是兴趣使然吗?非也,是生存。只要我们意识到哲学化是一种生存,或者说生存所需,我们就会毫不犹豫与哲学培养起最真挚的感情,并与她相伴余生。

当亲人离我们而去,哲学使他们再生!当朋友疏远了我们,哲学是我们的知心!当爱情欺骗了我们,哲学是我们的伴侣知音!

赫问:海德格尔说人之存在就意味着已然哲学化,为什么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哲学化的感觉?

答:同学问题甚好,这正是我所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是人的生存。在我看来,人真正的生存,不始于出生,而是始于有自己的思想。我生下来的确是一个人,但是我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和小猪小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我和他们都是小动物。所以这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也就不能意味着哲学化。

哲学性演讲稿篇2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加加林闯红灯。

1961年4月12日,25岁的矮个子机长加加林代表全人类成功完成了探索太空的首次飞行!从此,他成了苏联全体人民的英雄,胸前佩戴着各种勋章,所到之处欢呼雀跃,盛宴不断,言行举止成为时尚。以前的加加林只知道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是神,现在又多了一个,就是他——尤里·加加林!

从那以后,他经常无视法律,开着国家给他的伏尔加轿车在大街上游荡。一天,他又闯红灯过马路,结果他的伏尔加撞倒了另一辆车,撞伤了车上的一位老人。赶到现场的交警一眼就认出了加加林,急忙举手敬礼,拦下一辆路过的车,并指示司机将加加林安全送到目的地,然后将全部责任揽在受伤老人身上!当天真的老人看到面前的加加林时,他也笑了。

加加林坐在车里,老人的苦笑和受伤让他敬而远之。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德高望重的执法者竟然颠倒黑白!而对自己的崇敬,让受伤的长辈甘愿背黑锅!

这一刻,加加林的英雄本色被唤了回来。他要求司机赶紧开回事故现场,在警察和老人面前恢复正义,帮老人修车,承担全部责任和费用。

春秋时期,在楚庄王的统治下,楚国人民安居乐业。而楚国的交通工具还比较落后,出行用的马车基数较低,不仅容易擦伤马腿,而且速度较慢,不利于战时运送物资。

楚庄王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召集大臣们讨论如何提高全国的马车基数。楚灵王认为不妥,对说:“一般人都习惯坐这种矮车。如果国王强行命令老百姓重修马车,必然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满。”

听了这话,楚庄王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孙帅有什么办法。孙帅奥建议,“其实很简单。只要地方政府发通知,据说按照天文历法,今年可能会有洪水。为了避免涌入房屋,所有住户的门槛都要提高,如此而已。”

很快,通知在全国发布。为了防洪,普通人都提高了自己的门槛。这样,马车再次进门时,车底会撞上门槛,马车里的人就得先下车,这样人才能先抬马车。刚开始大家还能忍。时间长了,他们都觉得这种低矮的车厢太不方便,于是纷纷把车厢底座抬高。半年后,楚国所有的矮车厢都整修一新。

慢慢来。过于直接和强硬的要求往往会导致冲突和不满。这时候就需要孙帅奥的“绕”的智慧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的演讲,我们常常会羡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有时候看起来很苍白,却可以形容的很精彩很感人。他们口才很好,能说会道,对身边的事情都是来者不拒。其实不要羡慕这些。你只需要多读书,在网上看优秀的演讲,记一些励志的话。

您占用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我很感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孔子与现代人生哲学”。本来这个题目是给河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讲的,后来我被邀请去市政府办公厅给政府官员讲课。当时还有一个题目,就是最神圣的车轮声永存,《论语》的副标题是《孔子与现代人生哲学》。

大家都很熟悉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文化大师鲁,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圣人”。《论语》在这里读了两遍,是多音字。通常,我们读四声。“伦”是动词,意思是编辑、编译。《论语》顾名思义,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论语》在古代也被称为所谓的“圣经”。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将《论语》比作西方圣经,可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一天,一头野猪不知怎么闯进了一个农民的猪圈。野猪看到猪圈里躺着几头家猪,诧异地问:“你看你多像我。你们都是猪吗?”

一只家猪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回答:“对,我们都是猪。这还值得怀疑吗?”

野猪说:“你怎么这么懒,没精打采的,一点猪的气势和精神都没有?我们山里不是这样的!”

八戒道:“我们在这里,吃了睡,睡了吃,有人伺候,很舒服。你要去山里做什么?朋友,留在这里,好好享受吧!”

“这也叫享受生活!我没有空每天躺在这里。又不是我可以到处跑,那才是我所谓的享受!虽然没有人为我准备食物,但我可以自己找到想吃的东西。我觉得我更舒服。”野猪,回答。

“要不,你我一起去山里住!”邀请野猪和家猪。

“不,我们不去!我们现在过得很好,吃饭的时候会张嘴。你得自己找吃的。没找到吃的,还是要饿。如果不好,我们就不去了。”猪断然拒绝。

“那好吧!你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你迟早会后悔的。”说完,野猪头也不回的向山里走去。

看着野猪慢慢消失在他们的视线里,家猪还在嘲笑它的愚蠢。

几天后,主人带来了一个屠夫。猪听到主人对屠夫说:“挑一只最大最肥的,宰了它!杀肉。”

当猪听到这个消息时,它吓得屁滚尿流。这个时候,我真的后悔了。这是吃现成食物的结果。我想起了野猪当时说的话。但是已经太晚了。

一位志向远大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的烦恼是时间飞逝,但灵感不想光顾我的大脑,所以一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他接着说,“写作是一件很有创造性的事情。你要有灵感,才会有写作的兴趣。”

说实话,写作确实需要创意,但另一个畅销作家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有很多作品必须按时提交,所以我无论如何都不能等待灵感来写它们,那根本不可能。一定要想办法让笔尖在纸上滑动。这个方法是我先静下心来坐下,用铅笔乱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动了,没多久,不经意间就有了思想的春天。”

哲学性演讲稿篇3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拈一缕墨香,泡一杯清茶,觅一份静谧,品味浮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杯清茶,一杯咖啡,又或是一杯美酒,都需要细细品尝;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一个人,同样需要细细品评。人生从呱呱坠地的哭声开始拉开了帘幕。直至人生圆满的白发落下了帘幕。在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字:那就是品。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无数个问题,单从这一方面讲,品是必不可少的。

每一天,人们都面临一个问题:吃什么。如今的社会,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便要寻找味觉上的享受与营养的全面。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吃什么,什么食物有营养同时又不增肥。什么食物味道是美味的。什么食物安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单从吃饭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人生需品。细细品评这一问题同时找到解决的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一顿好饭之后,我们又需要品评一下正在做的事情。寻找做哪件事来代替才更加perfect。只有在品评之后才会明白。比如一次跑步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也许会使人更累,更烦恼。再评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代替,可以听歌也可以散会步。

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做一件事前先想三个问题,再决定做不做。其实想那三个问题也就是品评这件事该不该做。

生活中,我们要接触更多的人、朋友、同事,我们要学会如何待人处事。

其实,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我们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不来,不得学学会待人处事。这就要品如何待人处事这一个问题。人与人的性格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相处。这就要你细致的观察与品评。你慢慢地看清了一个人,并会适当地相处与交往。只有这样,你才会在社会之中屹立。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们应该学会品人,品他的个性,他的习惯,和他更好的交流。真心真意的待人。品人,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学会品人。才会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可见人生需品。

这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品的不只有问题,品人间真情;品世态的炎凉;品自己如何做人;品自己的选择;品面临的处境。

人生需品,才可深入其精髓,得其主干,使自己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墨香已去,清茶已凉,浮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尽在心中。

哲学性演讲稿篇4

康德的实践观可以说核心就是道德实践,把实践看成是道德范围的,又归属于理性,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他把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他认为现象关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属于思辨理性、理论哲学或自然则血的范围,在该范围内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体关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属于实践理性、实践哲学或道德哲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够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由必然因果性决定的自然规律,还能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普遍的实践法则,同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认为只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准确的区别和限定才能正确理解实践哲学。在它看来,实践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实践离不开认识,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且它具有创造性,实践行动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康德认为目的、行动和工具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但是这一实践观的缺陷在于康德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将道德实践作为实践概念的核心内容,因此是近代的未达到科学的、合理的形态的实践哲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实践观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创造意识为基本特征,试图使传统的认知主体论向生命主体论转变。可以认为,费希特在这个转变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他揭开了生命哲学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他的实践观强调人对主体世界的设计和改造,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认为是实践使理论成为可能,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费希特则在意识范围内把实践看成是一种主体向外的冲动或意识向外的扩张,是唯心主义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无论如何,他非常强调哲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使命,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强调主体对客观世界(非我)的能动改造作用,强调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中介,并能从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主体的能动意义。

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这一实践现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当然,黑格尔还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目的性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转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中介性则体现在实现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尔在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时间的现实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记载于使得在世界成为如此。”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黑格尔指出了实践的特征: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资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资格。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客观还未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黑格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他看来,不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就其自身来说,都还是片面的。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但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就是在与实践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生活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所以他认为:“必填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本质为基础”,必须为争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开宣称:

他钓“新哲学”是“人的哲学”,“是为人的哲学”。总之,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必须同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实现人的幸福而奋斗,他关于哲学要与人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极有价值的。但是,他并没有能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没有能做到哲学与实践的真正的统一。他唯物地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对象,是需要空气、食物、饮料等等的生。活着的份虽然不能把实践仅仅局限于人的生活活动,然而满足人的衣食需求,维持人的生活却是实践的出发点。这又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费尔巴哈哲学只能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上面,并陷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不是人的基础,人的活动也不是纯理性的活动。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础,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生活活动的观点无疑是十分肤浅的。但是他立足于生活实践所进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哲学性演讲稿篇5

在你不拥有财力的时候只能靠体力去赚钱,在你财力不足的时候就要靠智力去赚钱,在你财力雄厚的时候就要靠对时机的把握来赚钱。23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指出了可以通过钱去赚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投资”。这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投资哲学之一了。

美国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他个人认为,哲学、历史学得好的人,比学统计学的人更适合做投资。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学好哲学,等于接受了人类大智慧的熏陶,增加了人的思想底蕴和内涵,这将在根本上有益于投资。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成功的投资者固然离不开统计学和各种经济金融的统计数据,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能做到不仅仅拘泥于统计数据,应学会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把握投资的风云变幻。这就要求投资者拥有更开阔的胸襟、视野和古今通达的哲学与历史智慧。彼得·林奇能长期战胜华尔街成为投资领域的佼佼者,跟他浓郁的哲学与历史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当你投资股票时,你必须对人性,乃至对国家和未来的繁荣要有基本的信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事情让我的信念动摇”,这是彼得·林奇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投资经验之谈。

按照彼得·林奇的说法,一个投资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渐树立起一些能经得住漫长岁月考验的哲学信念。一是要对人性保持有基本的信任。作为投资者,你不仅要在市场中看到人性固有的贪婪和恐惧等弱点,更要能看到投资市场其实还更多反映了人性的优点,反映了社会与经济始终向上发展的主基调。这就启发我们即使是在最悲观的时候,也不应放弃对市场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二是要对国家和未来的繁荣具有基本的信任。

与现在部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担忧不同,巴菲特非常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前景,他说:“我想中国的经济不会出问题。从现在起十年、二十年后,中国和印度必将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进的伟大历史,证明了我们发展的坚韧与持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与强劲爆发力。作为投资者,我们如果对自己国家和未来的繁荣还有种种犹豫乃至怀疑,我们将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投资决策。

哲学性演讲稿篇6

当我们面对苍茫的大海,静静倾听拍岸的潮声,并有幸沐浴如轻纱的月华,我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飞溅的转瞬即逝的泡沫,让我在对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点自 省:在历史的轮回里,我和我的同类,都不过是如此渺小的个体。好在我们这些个体不能 够永恒的生命划过黑暗的蒙昧的夜空时,是可以点燃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不灭的灯火的。 人类的文明似乎已经长成了一株郁郁葱葱的苍松,可是困惑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我们总 是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追寻,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等待,当我们所期盼的如期到来,或如 想象中那样幻灭,我们就从世界中独立出来了。——独立出来,继而面对新的困惑。在这 里写下的文字并不打算从本原上解决它,只是从一个侧面看一看我所钟爱的,或许,我能 借助一面我所钟爱的镜子。

艺术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文学艺术则是其中特别的一种。她是如此的忠实, 对我们的生命;却又并非把生活简单的浓缩在镜面中的文字里。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轮廓里,美被凸现——让美显现于我们面前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我们关心的只是,对于 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本性给予最大关怀的——美。美的涵义是广博的。直到今天,没有察 觉美其实是个形而上的存在的人们仍占据着更普遍的领地。

在生命之初,我们对于艺术和美是没有鉴赏力的,对于美的评判和追求,并由此而理解和欣赏艺术,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本质开始回到本真状态的过程。——在这个我们通常所说 的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在时代为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中生成我们各自的 审美观,并在继续的观察里为审美观所映现的美得到显现,并为我们捕捉,而衍展我们对 美的理解和评判。于是,生命的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丑与美,成与败等精神层面以 及它们所必然引发的喜怒哀乐,就被由文化底蕴萌发的审美观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审美观 并不依赖于艺术(狭义的)才得以存在,这就好比一个终生没有与艺术结缘的凡夫俗子也 有对于世界的美丑善恶的判断力。但是,确实是艺术把美衍展到一个生命的极至,使美从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中可以有更多的载体,给人们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感受,并且艺术 能够突破生活经历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蕴涵着真实的美的生活的幻象来铺展我们的精 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美创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丰富的审美体 验中解放和显现。

于是当我们面对眼前这个世界时,审美观就通过决定审美体验掌握了我们生存的价值。 当文学在我们眼前展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身时,对世界与我们自身的思考,尤其是在本 原层面上的思考,就变的举足轻重了。这一点,中西方的文学发展史都展现的非常突出和 生动。在我们慨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恢弘的文学殿堂的时候,翻开那个时代形而上 学的记载,就会发现,在哲学界开始认同人的经验,承认人的真实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和 意义的时候,文学也开始脱离神的阴影,把人作为展现的唯一主体来加以刻画,加以描述 ,就好象文学正是在此刻,才回归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她本来是诞生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是人对自身的关怀的一种高级方式;而文学的回归与哲学革命的'同步是偶然的吗,并不 是的;恰恰在于哲学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眼光和途径,人们得以重新审 视自己的生命,得以走出诸神的阴影,去获得崭新的审美体验——这是对人的自我充分肯 定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美的肯定和追求;在这个时代的文学里闪现的时代的精神,就是人 生与人性成为我们的世界的真正的主体,而向诸神之美的顶礼膜拜开始转向对生命之美的 顶礼膜拜。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那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尼采,以及上世纪的存在主义大师 萨特,他们作为哲学家兼文学家的代表,向我们清晰的展示了哲学和文学是怎样在人类的 心灵中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的。对于美这样一种文化形态,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存在,哲学家 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当他们把形而下的美的载体用文字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时候,也就把

一个完整的形而上的审美观摆置在那里了,我们用各自的心灵去解读,美就源源不断的流 入了我们的心底。

我个人的见解,哲学和文学在人性中统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 寻找。鲁迅先生曾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当属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深 刻的洞见了天下之道作为美的本原,在道之为中实现了美之载体之为;道之无为,决定了 生命之无为,决定了生命之美之无为。所以,庄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学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样是无为的,然而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使他的文风具备了道之无为的飘逸 、自然、旷达和无拘无碍——庄子的哲学不仅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的内容,还直接影响了它 们的风格。

顺便提及的是,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并不仅仅通过文学创作者,事实上,对文学审美体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响:作者,读者,和作品。其中对作品的直接影响,意即哲学通过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精神世界,而将作品框定在一个时代的气息里。另外,哲学对审美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需要常有反抗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冲动,譬如历史上一些特定的文本空间的出现。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学发展到朱子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体意识,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时,香艳小说文本空间诞生了,并且达到空前的规模,还产生了象《金瓶梅》这样不朽的著作。纵观中华文学史,在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千年里,旨在对处在不合理的伦理规则中的人性的被摧残和蹂躏的控诉,对在那样的社会法则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给予同情和关怀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在涌现。

美,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运动着,它将继承它的过去,开拓自己的未来;不变的是,它 将始终依偎在时代的文化氛围的怀抱里,始终展现在时代对世界的阐释里。在将来的属于 我们人类的哲学里,会诞生新的审美世界;新的文学将应运而生,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海涛拍岸的彼刻,但愿没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旧静静伫立,沐浴如水月华,倾听属于 自己的心之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