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写对比性心得体会的习惯,就能建立起更立体的复盘维度,通过月度心得体会的积累,我们不知不觉就养成了深度反思的能力,以下是58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朗读手册读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篇1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
当我读到这一句话时,感觉到了深深的震撼:一是震撼书之魅丽,能胜似黄金甚至贵重于黄金;二是一位会读书的妈妈对孩子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仔细想想自己这三十余年的经历,以及为人母的四年多的时光,深深体会到书,绝对有这样的力量!年少时,自己曾经捧着一本小说看了几个小时。太阳西下,可供看书的光线愈来愈暗,便不断的往窗前挪,同时离那些文字越来越近,却仍不肯放下。最后是舅姥爷嘟囔着这还要眼睛吗?随后夺过我手中的书我才作罢,这时才发现天竟然黑了;师范时,捧着一本《荆棘鸟》,我硬是熬了一宿,看完了足有三厘米厚的小说。内心深深被书中的人物吸引,以至于给自己起了荆棘鸟这个网名。后来这本书被妈妈借给了邻居,她搬走了,我的书也不知哪去了,我埋怨了妈妈很长时间;很多时候,我会埋在文字间,全然不知身外事,更不理家人的呼唤,为此没少被责怪,但我却始终无悔即使周围再喧嚣,若是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便回归一份宁静,心只在那一行行神奇的文字中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所谓的这样那样的琐事让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于是,有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不读书,变得浮躁;浮躁了,静不下心读书我在抱怨着岁月与时间让我远离了书,越来越多的问题增加了自己的烦躁。今天看了《朗读手册》才发现:烦躁可以解决,也许书的魅力不仅能影响我的过去,还能影响我的现在和未来;不仅能影响我自己,还能影响我的儿女、我的学生、我身边更多的人!
不是吗?四岁多的女儿经常捧着书像模像样的讲着故事,那一定是在学妈妈的样子。
不是吗?班里的孩子浮躁,是因为自己很少用书去吸引他们沉浸在那方宁静的天空。
不是吗?面对硬性任务,我及很多同事都在为怎么堆砌那些方块字而烦恼,不断的体会着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断的反问着自己,内心居然有种恐惧:我差点耽误了自己以及别人家孩子!还好,还好,我的女儿只有四岁多,我的学生才上二年级,现在行动还不晚!我必须马上让他们和我一起重新寻找那书的魅力!
因为:你读得越多,知道的越多。
你知道得越多,你越聪明。
你越聪明,在校学习的时间越长。
你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
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寿命越长。
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它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大声朗读呢?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篇2
随手一抽,翻阅开来,拍案叫绝。这本书有爱心树童书馆引进、加印,新星出版社出版。
宁静的蓝色封面,月亮星空下,一个爸爸坐在炊烟袅袅的屋顶上,捧着书给家人孩子朗读,房屋边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整个画面静谧、祥和。我很喜欢。初读不过寥寥20页,不禁拍案叫绝。
本书做了非常多的调查统计,也有很多真实的案例,论证阅读的重要性。逻辑也非常通顺。特别是第20页提到,阅读的人寿命长。不阅读的人入狱概率大。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男性更吸引优雅貌美、学识渊博的女性。
继而培养健康优秀的孩子。良性循环。傻叉男人吸引傻叉女人,生出孩子不懂教养,变成熊孩子,熊孩子长大娶恶老婆,恶性循环,直至找不到老婆。恶性循环。
生物进化、优胜劣汰。想到就吓到浑身发抖。假如通过阅读学习,知道这样的逻辑,我好好学习,我孩子以我为榜样热爱阅读,尽管我很有限,但是他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先贤圣哲的智慧,了解浩瀚宇宙,人情世故,那么他青出于蓝,再胜于蓝一点,他的孩子再往前推送一点,积硅步,至千里,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呢。
基于这样理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很多的父母朋友,希望让他们认识这本神奇的书,作为父母不能不看的`书,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平台买回来,在不同的城市阅读着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越来越多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收获成长,让我体会到分享的价值,阅读的意义!
为了孩子的阅读。请你一定要捧起这本书,我相信,细心品位,你也会爱上这本书。最后,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篇3
前几天买了《朗读手册》这本书,刚开始看觉得有点繁琐,不大喜欢。看了一会,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所以前天看了一遍,昨天又看了一遍。今天觉得还是不够,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看《朗读手册》这个书名,给人感觉是如何提高朗读技巧的书。实际上,这本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让孩子“渴望阅读”的技巧。仔细想想,“渴望阅读”不就是阅读的最高技巧吗?“渴望阅读”不就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吗?
有些人经常看书到深夜,废寝忘食。看到这种情景,往往人们都会说,这个人真勤奋,其实不然。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反之,对于自己讨厌的事,我们则唯恐避之不及。所以,看书废寝忘食的人,并不是因为有多勤奋,而是因为他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事。
阅读的定律之一: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当我们给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发送“愉快”的信息到孩子脑中,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这甚至将它称之为“广告”都不为过。很多时候,“不愉快”是与“阅读”“学校”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只遭遇到“无趣”,那他的自然反应就是回避。这就是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吧。
阅读的定律之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这就意味着,阅读就像是骑自行车一样,你骑得越多,就会骑得越好,你读得越多,就会读得越好。
研究发现,全世界阅读能力强的儿童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老师对学生朗读的频率高,二是学生在校持续默读的频率高。这个研究结果,其实正好验证了刚才的阅读定律。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朗读都发挥着广告的作用,促销阅读的乐趣,这是引导孩子自己想要阅读的催化剂。
说到给孩子朗读。有些家长会说,我工作这么忙,怎么有时间读书给孩子听呢?有些老师会说,我教学任务这么重,怎么有时候读书给学生听呢?事实上,人们对于自己重视的事情,是一定能够抽出时间的。有时间自己阅读并且读书给孩子听的人,一天是24小时,从来没有时间读书的人,一天也是24小时。那些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却有时间盯着球赛或电视剧,有时间煲30分钟的电话粥。所以每个人都有相同的24小时,只是用的地方不同。如果你觉得给孩子朗读这件事足够重要,你是一定会有时间的。
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好呢?那当然是越早越好,甚至当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就给孩子朗读。有些人说,我的孩子读六年级了,现在才开始为孩子朗读,会不会有点晚呢?这使我想起哈佛大学墙上的一句名言:“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给孩子朗读,什么时候都不为晚,晚只是你一直没有读。
作者对一个幼儿园进行为期8周的调查,这个幼儿园的藏书像小型图书馆一样,而且老师每天读故事给小朋友听。他们把藏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常熟悉的(一直重复读);第二类是熟悉的(老师只读过一次);第三类是不熟悉的(老师从来没有读过)。研究人员观察小朋友在自由时间会选择哪类书看。他们发现,选择“非常熟悉”的是“不熟悉”的3倍,选择“熟悉”的是“不熟悉”的2倍。小朋友在看“非常熟悉”的书时,通常会模仿着老师朗读,当他们看“不熟悉”的书时,只是快速翻阅而已。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老师的“广告”效应。
研究报告指出,孩子选择书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者听着同学有这样的书。68%的中学生选择书的原因是老师或同伴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在班上读过的书。
阅读与写作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呢?有些人认为就是不断地练习,多写就会写得好。可实际上,写得最多的学生,不见得写得最好。当然不是说老师不必要求学生练习写作,而是说学生练习写作练得太多了。好的作家就像是羽毛球选手一样,要想打好羽毛球,除了经常练习之外,还要花时间去观察职业运动员的步伐是怎样的,如何挑后场,如何接网前小球,如何扣杀。写作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每天写作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平时就喜欢看书,家里有很多书,并经常写随笔的人。
阅读如此重要,对老师家长来说,这是首要任务,重中之重。其中,老师和家长的对阅读所持的态度最容易影响学生。你自己是否热衷于看书?你的学生是否看到过你手中拿着教科书以外的书籍?你是否曾经与孩子分享过你所看的书?你是否曾经将某篇令你感兴趣的文章念出来?正如,你自己没有感冒,怎么把感冒传给别人呢?如果你自己不喜欢阅读,你又怎能去影响别人喜欢阅读呢?正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所说:“要用老师的阅读热情去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哈佛邀请杰出的儿童精神医生罗勃特·寇尔开设一门伦理道德课程,他的教学进度表上列出的全部是文学作品。他的年轻的学生与这些文学作品产生了共鸣,渐渐地,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些原则、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因为这些故事有了好的转变。新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由此类推,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如果一个民族都不阅读,那么这个民族是精神发育不全的。想起去年西安的反日流行,那些号称爱国的游行人员,砸车砸店砸人。按我们曾经的逻辑,你买日系车就是汉奸,别说砸车,就是杀了你也不为过。殊不知原本正义凛然的反日,日本人毫发未损,自己人倒先打起来。我想,那岛上的人肯定差点笑掉大牙了。所以,中国现在的`种种问题,与中国人不读书有很大关系吧。
面对一个班的孩子,应该如何朗读给他们听呢?研究发现: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会最有效。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师生间很少对话,但读故事之前有一些讨论,而在故事读完之后,则有大量的讨论。读故事之前,老师通常先介绍那本书和老师自己对书的看法,以及选择书的原因。而故事之后的大量讨论通常是老师问问题,而学生必须回想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有时讨论的重点是将故事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由于这种朗读的模式就像在表演一样,因此故事进行的过程很少被打断。
给孩子朗读的时候,有哪些要领、禁忌呢?一是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越容易,效果会越好。二是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故事时间,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三是不妨从一页只有几行字的绘本开始,再逐步使用文字较多、图画较少的童书。四是朗读时,经常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这点家长使用可能比较有效。五是在朗读时,大量运用表情,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人物。六是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阅读(哪怕只是翻翻书,看看图而已)。如果没有练习,所以朗读的苦心都会付诸流水。七是千万记住,只有极少数的人天生会朗读,你必须通过练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朗读故事。八是不要企图与电视竞争。如果你说:“故事或电视,请选一样。”就像让一个9岁的孩子选择“蔬菜或甜甜圈”一样。既然你是大人,你就有选择权。“我们家8点半以后关电视。如果你要听睡前故事,没问题。如果不想听,也没关系,但8点半后不准看电视。”通常,孩子为了能晚点睡觉,都会很乐意地看书。千万不要让孩子认为不能看电视是书本害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如有兴趣去看原着。
美国有一种阅读叫做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续默读)。随手拿起一本书,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不必受提问、写读后感等干扰,纯粹为兴趣而阅读。ssr基于一个简单的原则:阅读是一种技巧——越常使用越熟练,越少使用越生疏。现在学校有个现象,大多数孩子学习阅读却不阅读。为什么不阅读呢?要么是不喜欢阅读,要么就是没有时间阅读。所以,老师要为孩子朗读,朗读有许多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孩子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ssr推荐以下教学计划:一是孩子独立阅读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教室内阅读的时间通常为15分钟。二是老师与父母要陪同阅读,以身作则。这点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果只是叫孩子阅读,自己在一旁看电视,这就意味着失败。三是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也不作任何分数记录。什么会导致ssr失败呢?最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老师只监督学生,而没有一同阅读。二是教室内缺乏足够的ssr读物,也就是没有适合学生读的书。
ssr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有效果吗?雷斯莱学院的罗莎莉。芬克博士在这方面做了很鼓舞人心的研究。她访问了12位极为成功的人,这些人以前都患有严重的诵读障碍症,他们小时候均比同龄孩子晚了三四年才开始阅读。这12个人都有诵读困难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对某个特别的领域产生了狂热的兴趣,需要通过阅读来发掘更多相关的信息。他们广泛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方面的书籍。所以,读得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技巧与乐趣就越多。
所以,怎样转变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呢?先找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的兴趣——音乐、艺术、体育、狗马、昆虫——然后用你能找到的每一本书来满足他们的兴趣。
记得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转化后进生谈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并举了一个成功转化费佳的学生的例子。我想,无论有多少文化、国情的不同,但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阵营。
有老师或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喜欢看漫画,这样好不好呢?作者说,童年时期爱看漫画的人,长大以后往往会变成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全世界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说实话,我对这点有点怀疑,我觉得,这些孩子阅读分数高,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孩子不光看漫画书。或者可以这样说,看漫画书总比不看书好,看文字书又比看漫画书好吧。
作者建议各位,如果你的孩子阅读能力低,那就让他们看漫画书。如果孩子表现出兴趣,那就给他们看更多的漫画书。我觉得挺有道理,阅读兴趣永远是第一位吧。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一是让他们自行选择想看的书,甚至是漫画书吧。二是书本里有较多图片的。三是看电影——他们喜欢先看电影再看书。我觉得,《哈利波特》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四是朗读一整本书给他们听。
?朗读手册》这本书讲的内容很多,远远不止如此。我觉得,作为老师,作为家长,真的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篇4
终于把《朗读手册》看完了,内心中有一分窃喜,因为书中提到的内容有些我曾经做过,而且在书中也同样找到了感觉;心中还有一丝后悔,因为我曾经做过又中断了,没有好好地延续下去,这样与经验失之交臂。而此刻更多的是欣喜,因为我还有更多的时间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着书,想到我扮演的两个角色,一个是母亲,我曾经也带着女儿每天坚持读着书,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想来当然一切只是借口),中断了朗读,当一面读着《朗读手册》的时候,一面就又继续做同样的事情,每天陪着女儿读书。我发现,女儿阅读的兴趣没有以前高涨了,她总会以各种理由推搪,当然面对母亲的威吓最终只能就范,此时我想,如果当初我一直坚持带着女儿读书,也许此刻她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倾听习惯,阅读习惯。作为母亲,我很惭愧,但所幸,起步可能已经晚些,但路还很长。当然,我得时刻提醒自己,带着女儿坚持朗读,直到她能真正独立阅读,因为我也相信,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我的另一个角色当然是老师。很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常觉得孩子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曾经一度苦无良策。今天读着《朗读手册》,豁然开朗,原来朗读可以这样进行,阅读的兴趣可以这样培养。曾经我也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读,可是想到要考试,想到有些作业还没有让孩子们做,朗读中断了,只是提醒孩子们课后抽时间朗读,殊不知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多少孩子会自觉地沉浸在书中,体会书的奥妙?此刻不需要我想以前我错失了什么,而更多的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真正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好习惯,因为《朗读手册》再次让我确信,阅读可以成就人生。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篇5
想一想我的人生好像从孩子出世就大变样了,到现在读的书真是少的可怜,以前的自己也是个爱书之人啊,其实读书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开阔视野。尤其是现在不少人把书中的故事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可是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视觉上的冲击远远比不上自己读故事及对人物的理解。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朗读手册》,这也是我们学校面向全体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就从校长那里听过这个书名,校长对这本书也是赞不绝口,所以一直对这本书心生期盼,所以一拿到书我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在本书中作者更多强调阅读动机,在生活中、学习中,父母和老师总是教孩子阅读的技巧,但很少想办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一天天不爱读书了?怎样引导孩子爱书?人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朗读手册》就是这样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是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手册。作者还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朗读的重要性。作者倡议家长或老师要“大声为孩子读书”,通过大量的案例,介绍了这样做的神奇效果:艾林出生第一天起,她妈妈就开始给她读书。15个月时,艾林阅读量达到30本书左右,21个月时,艾林就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24个月时,艾林已经知道1000个词。罗伯特艾伦6岁时就成为孤儿。7岁时,他的姑婆开始读书给他听。后来,他读一切他能获得的书。他从未上过一天学。直到32岁进入一所小型学院就读。3年后,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接着,他获得了凡德比大学的英文硕士与博士学位,如今在田那西马丁大学任教。虽然这个案例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也很神奇,但无形中也扩大了我的疑问,朗读真的如此重要吗?它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吗?
所以在阅读时,我先选择了第八章——电视,因为我本人就酷爱看电视。虽然之前我并没有觉得家长看电视有什么不对,只是知道提醒孩子少看电视。但是看完第八章,我对我之前的作法感到深深自责。在书中提到看书与阅读的效果不同。长看电视的孩子会影响学习、影响情感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的原因:
1、电视打断了人们的注意力。
2、电视没法让孩子与成人互动,没法提问或与家长对话。
3、没有困难,造成孩子观念上的误解。
孩子们都喜爱看电视。包括大人,没事的时候很自然就打开了电视机,看电视占去孩子太多的时间,才是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当他们看电视时,就不能和父母一同说话、整理自己的玩具、也没有时间游戏或画画。这一点作为一个大人我也深有体会,看电视时,就没有时间打扫卫生,即使家里已经乱成一团糟。该做的事也是一推再推。而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孩子转变成具有判断和思考能力的成人。父母应该对看电视定下规矩。最好是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怎样让孩子们离开电视呢?只有书的內容非常有趣,孩子们才会舍弃电视,把时间用来阅读。孩子和大人一样,都喜欢那些可以吸引他们一页一页看下去的小说。所以要选择一些孩子爱看的书。书中也说到观看性电视节目有助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但没有有用信息的连续剧是有很大不利影响的。所以,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类节目,但也要有控制性的、有选择的看。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吧!希望你们也来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