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书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5-10-17 作者:dopmitopy

写读后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与经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58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哲学书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6篇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1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说不,于是哲学家因此说船夫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在得知船夫不懂数学后他又说船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然而,船翻后哲学家因不会游泳而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则故事通过讲述哲学家和船夫之间发生的对话和事件讲述了道理:生命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思想,而是它本身。哲学家在思想方面也许比船夫深刻,但这不能作为他不怀好意地问船夫从而讽刺他的理由。这位哲学家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其所应当有的修养,知识水平非常不符。若哲学家在船翻后都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那他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有地方运用、发展了。

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见识后可能会瞧不起那些“无知”者,却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许他正讽刺的那个人在另一方面比他强好几倍,或甚至他根本就在班门弄斧,只是对方不屑计较。“历史”、“数学”和“游泳”哪个最重要?这是无法比较的。但若不会划船就会在一条河前无法前行,没有学识就会在人生道路上停滞。船夫也许就是“停滞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并非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哲学家却携着他的学识和未来光明向上的道路溺死在了河里,非常可悲——不知道他在水中挣扎时有没有明白生命的本质并不是他整天吹嘘夸耀的知识和思想?他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经称“失去了一整半条多生命”的大活人游泳上岸,然后自己停止了呼吸。一个哲学家的眼光竟如此短浅!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有人犯下与哲学家类似的错误。有些人无真才实干,只会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后手忙脚乱;有些人有一点小成就就吹嘘不已,在重要关头束手无策;有些人虽然有真本领,但败在了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只好自食其果,最后都悔恨不已。

反省生活中的自己,我们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下这样错误。虽说这位哲学家最后没有好的下场,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学问的研究。回想曾经,我也有过在比别人好的方面嘲讽过别人的事,读完这则故事后心里也有一丝愧疚。不能做一个看文章、事物后没有感触、不能将其代入生活的人。

若让我续编这则故事,我会这样写:船夫游泳自救后看到挣扎的哲学家,短暂念头闪过,他又纵身入水将哲学家救起。之后,船夫时常在划船空闲之余,拿出各类书籍阅读;哲学家也学会了游泳。

这样一来,船夫和哲学家双双丰满了自己的生命。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2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资料总是异常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礼貌开始,一向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所以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十分深刻的话。我们此刻很多人对于此刻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能够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3

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读后感·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4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5

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抽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6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